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皇帝和大臣,到底谁不识字?

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科考发榜,宋徽宗让中书侍郎(即副相)林摅(读书)来挨个唱名。读到进士“甄彻”这个名字的时候,林摅把“甄”读成了“坚”这个音。

宋徽宗皱了皱眉头,对林摅说:“你读错了,这个字念‘真’。”

林摅不是进士出身,他父亲当年是闲谟阁直学士林邵,林摅是恩荫入仕,因为处理张怀素谋反案非常得体,既将张怀素党羽一网打尽,又给曾经对张怀素深信不疑的徽宗和一众同僚留足了面子,所以得到了徽宗和蔡京的双重赞赏,很快就官运亨通,从权开封尹到同知枢密院再到副相,简直是顺风顺水。

但是林摅有一个很大的心结,他没有经过正式的科考,是赐的进士出身,所以一直被同僚阴悄悄地瞧不起。听到宋徽宗这么说,林摅心里的逆反心理就上来了,梗着脖子说这个字就念“坚”,甚至为了这个字跟同僚吵了起来。

宋徽宗是个文艺青年,自认为学识渊博,不可能栽在这个还算常用的字上,眼看着下不来台,干脆就把甄彻叫到殿上来当面对质:“你自己说,你这个姓怎么念?”

甄彻规规矩矩地回答:“念‘真’。”

宋徽宗来劲了,把林摅损了一通。随后,御史上书弹劾林摅,说他不但寡学不识字,而且对皇帝倨傲不恭。随后,宋徽宗罢了他的副相职位,将他送到滁州去当知州,算是将他这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一巴掌扇到了地上。

这件事情本来已经成为了林摅不识字的笑话了,但是不久以后,有人看到了甄彻的祖父、屯田员外郎甄履记的族谱,竟然在里面发现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记载。

族谱里面首先介绍了“甄”姓的来源:“甄姓子孙是舜帝的子孙,被封在陈地,后来为楚惠王所灭。几十年后,一个叫陈通的人投奔了周烈王,并且得到了赏识。周烈王因为舜帝曾是‘陶甄’(即帝王),于是就给他赐了甄这个姓氏。当今世上所有姓甄的人,都是陈通的后人。“

接下来,族谱里专门标注了“甄”字的读音,竟然真的读“坚”。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字从“坚”变成了“甄”呢?族谱里面也给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解释。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讨伐董卓进入洛阳,在一口名叫“甄官”的井中无意发现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也就是李斯写了“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的那块和氏璧。当时孙坚就觉得,这口井的名字跟自己的名字同音,再加上这枚传国玉玺,显然就是自己要当皇帝的征兆。

从这个描述我们不难看出,至少在三国以前,“甄”的读音就是“坚”。

后来,等孙权登基当了皇帝之后,尊孙坚为武烈皇帝,江南的儒生们因为总是要说到“甄官井”,为了避讳,于是就将“甄”的读音从“坚”改成了“真”。

本来这个因为避讳而改的读音只在江南流行,后来前秦的苻坚、隋高祖杨坚也跟着追了一阵风,“甄”字读“真”音就开始逐渐流传开来。

但是前秦占领冀州只有短短的十五年,隋朝拥有天下也只有三十七年,不少因为避讳而修改的字音在前秦和隋朝灭亡之后又慢慢恢复了原本的读音。尤其是河北真定(今石家庄正定)、定州(后升为中山府)一带的甄姓子孙,都把自己的姓读作“坚”。

而这个上殿跟林摅对质的进士甄彻,正好就是定州人,只是后来搬家到了陈州(今河南周口淮阳)。

也就是说,林摅将定州人甄彻的姓读成“坚”,是再正确不过的读法。

按道理说,甄彻是成年以后才搬家去陈州的,他祖父都知道自己姓氏的读音,他肯定也知道。上殿对质的时候说自己的姓氏读“真”,极有可能是不敢得罪宋徽宗,可见这人的品行颇有几分鸡贼。

至于林摅,他作为一个跟定州八竿子打不着的福州人,我们也不清楚他把这个字读对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误打误撞。但是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不过,林摅本人的官声并不太好,因为被认为是蔡京的党羽,在靖康年间大臣的奏折里时常被拖出来批判——也不知道那时候他死了没有。

注:

【1】《宋史·林摅传》记载为“甄盎”,庄绰《鸡肋编》记载为“甄彻”,根据《宋登科记考》记载,此二人都是大观三年进士。

【2】姓和氏此前区别较大,一般的说法是姓从母,氏从父,后世才归于统一,本文涉及到上古时期的姓氏,为了阅读方便表述不太严谨,特此说明。

 收藏 (0) 打赏

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钱包扫描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龙罡网 » 皇帝和大臣,到底谁不识字?

avatar

评论 抢沙发

  • QQ号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