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无需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

long阅读(113)评论(0)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功能材料课题组近期在智能纤维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智能纤维。这种纤维集成了无线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与传输等多种功能,并且能够编织成智能纺织品,这些纺织品无需依赖传统的芯片和电池就能实现发光显示、触控等人机交互功能。

这项创新成果的核心在于提出了一种基于“人体耦合”的能量交互机制,并开发了“非冯·诺依曼架构”的智能纤维。这种新型纤维通过将能量采集、信息感知、信号传输等功能集成于单根纤维中,简化了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纺织品的硬件结构,优化了其可穿戴性和功能性。

该智能纤维具有三层鞘芯结构,采用的原材料在市场上比较常见,包括感应交变电磁场的纤维天线(镀银尼龙纤维)、提高电磁能量耦合容量的介电层(BaTiO3复合树脂)以及对电场敏感的发光层(ZnS复合树脂)。这些材料的成本低,且纤维和织物的加工能够使用成熟的工艺实现,已具备量产能力。

这项研究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智能纺织品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服装服饰、布艺装饰等日用纺织品中。当这些纺织品与人体接触时,它们可以通过发光进行可视化的传感、交互甚至高亮照明,同时还能对人体不同姿态动作产生独特的无线信号,进而对智能家电等电子产品进行无线遥控。

东华大学的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同行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有望改变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对功能性纤维的开发以及智能纺织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此外,这种智能纤维和纺织品能够在不干扰人们日常活动的情况下大规模采集身体触觉数据,有望影响人体物理交互研究用基础模型的发展。

东华大学科研团队的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展示了该校在智能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能力,也为未来智能纺织品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相关技术的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纺织品将在不久的将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两项有意义的新发现

long阅读(105)评论(0)

《自然》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二维金属碲化物材料的重要进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批量制备方向取得新进展,为二维过渡金属碲化物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提供了可能。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类新抗生素,其对多重耐药菌具有强效活性,也被证明能治愈小鼠的血液感染。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最新研究中,乌普萨拉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类新抗生素。这类化合物靶向LpxH蛋白,革兰氏阴性菌利用这种蛋白合成其最外层的环境保护物质,即脂多糖。对现有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也拥有脂多糖层。研究证明,这类新抗生素类对多重耐药菌具有高度活性,并治愈了小鼠模型的血液感染。更重要的是,这类化合物是全新的,LpxH蛋白首次被用作抗生素的靶标。因此,很多细菌对这类化合物没有耐药性。不过,研究团队指出,虽然现有结果非常有希望,但还需开展大量额外研究,才能将这类化合物应用于临床试验。

人脑工程火热

long阅读(779)评论(0)

人脑工程概念9日盘中强势拉升,截至发稿,中科信息涨近12%,创新医疗涨停,三博脑科涨逾9%,奥普光电涨近8%,北陆药业涨近6%。

三博脑科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给患者诊疗过程中,会使用脑磁图、头皮脑电图、术中电生理、电极植入进行癫痫和帕金森病等功能神经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同时通过迷走神经刺激、DBS等技术方法用于治疗癫痫和帕金森病患者。

创新医疗此前指出,2022年,参股公司博灵脑机(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运用脑机接口技术帮助偏瘫患者实现对残疾肢体自主控制的产品技术研发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博灵脑机研发团队不但顺利完成了对第一代原理样机的技术原理测试工作,实现了对技术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验证,而且还对第一代原理样机进行了全面技术升级。2023年,博灵脑机将会继续稳步推进上述产品技术方案的深入研究工作,逐步推进和扩大第二代原理样机的患者测试工作,预计年内择机展开第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的申报工作。

消息面上,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数千人对给硅谷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旗下“神经连接”公司当志愿者“超级感兴趣”。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神经连接”正研发视觉芯片,将在几年内就绪。数月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神经连接”公司就脑机接口项目展开人体临床试验,相关手术过程包括去掉部分头骨、植入芯片,芯片可以在人脑中存在数年。

我国也将脑机接口列入未来产业创新重点方向。工信部此前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

专家表示,脑机接口技术已成为全球科技前沿热点,是未来产业重要构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布局。我国高度重视脑机接口的科研探索和技术攻关,“十四五”将脑科学视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脑机接口已成多省市政府共识,多省在本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将面向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开展基础研究,建设交叉研究平台和促成创新成果转化。种种迹象表明脑机接口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沟通方式不断升级,脑机接口技术正在突破人类的生理界限,不仅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且有望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

有研究机构预计,脑机接口相关市场规模在2030年-2040年期间可达700亿美元-2000亿美元。

美国科学家第二次将猪心脏移植给人类患者

long阅读(659)评论(0)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22日说,继开创全球先例后,他们近日完成第二例将转基因猪心脏移植给患者的手术。目前患者仍处于观察期,恢复较好,术后两天就能在椅子上坐起来,还能开玩笑。

椎间盘突出胶原酶融盘术了解一下

long阅读(876)评论(0)

今年7月份以来,游先生出现右侧肩胛区及右上肢疼痛,呈持续性酸胀痛,活动后加重,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工作。

“又酸又痛,侧卧或者俯卧一会儿整个手臂都是麻的,严重时晚上痛得睡都睡不戳,白天工作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游先生说。

虽然这个症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之前没那么严重,休息一段时间自然就好了。这次却不一样,疼痛症状越来越严重。于是赶紧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疼痛科门诊就诊。

疼痛科主治医师徐力详细了解了游先生情况,原来游先生平时习惯低头玩手机,还枕高枕头睡觉,工作也长期埋头,长此以往对颈椎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颈椎磁共振检查,显示游先生颈5/6和颈6/7椎间盘均有突出,尤其是颈6/7椎间盘向右侧突出明显,压迫了脊神经根造成了右侧肢体酸痛、麻木,诊断为颈椎病,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麻,在患部切开3-5厘米刀口,再切除压迫神经的组织。这种方法风险相对较高,手术时长约1.5-2小时,术后需要佩戴颈托1个月以上保护颈椎。

听到要开刀,游先生心生恐惧,而且受新冠疫情影响,三年没有工作和收入,经济困难,希望能够采用一种创伤小又经济的方法进行治疗。经疼痛科副主任兼麻醉科主任张英教授团队认真讨论,决定为游先生实施“颈椎间盘突出胶原酶融盘术”。

颈椎间盘突出胶原酶融盘术”。

据张英教授介绍,颈椎间盘突出胶原酶融盘术只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麻,在影像学精准定位下,耗时约30分钟,将导管固定在突出组织部位,再注射经过精准定量的药物胶原酶,对突出组织进行化学溶解,对正常组织不影响。该手术创口很微小,只有1个针眼,术中几乎没有出血,术后恢复时间缩短为5-7天,医疗费用减少一半。

经过张英教授的微创手术治疗,次日,游先生右肩酸胀的症状明显缓解,术后第三天就恢复正常生活并顺利出院。

中国科学家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合成

long阅读(639)评论(0)

著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15日刊发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人工合成糖迈出关键一步。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性研究。此前,从二氧化碳中合成高值化合物一直是一项技术难题,而糖是生物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和能源等领域。因此,这项研究不仅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糖的生产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利用催化剂和特殊反应条件,科学家们成功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等糖类物质,实现了对废弃气体的高效利用。这一成果不仅具备重要的环境意义,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资源浪费,还有望为未来的资源循环利用和替代能源提供新的方向。

这项研究的成功还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在化学和环境领域的研究实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对中国科学界的一大突破,也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够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进一步推动绿色化学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然而,虽然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合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要大规模生产和经济可行性的考虑。我们期待这项技术能够不断完善和推进,最终真正落地应用,带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中国科学家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合成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我们对这一成果感到骄傲,期待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achieved precise synthesis of sugar from carbon dioxide (CO2), marking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Previously, the synthesis of high-value compounds from CO2 has been a technical challenge, and sugar,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iving organisms,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food, medicine, and energ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not only importan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sugar production.

By utilizing catalysts and special reaction conditions, scientists have successfully converted CO2 into sugar-like substances, such as glucose, achieving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waste gas. This achievement not only has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by reducing CO2 emissions and resource waste but also provides new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ource recycling and alternative energy.

The success of this research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research strength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Chinese scientists in the fields of chemistry and the environment. It is not only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the Chinese scientific community bu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global scientific community. We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can contribute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chemistry and clean energy.

However, although the precise synthesis of sugar from CO2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chievement, it still requires considerations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e look forward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advancement of this technology, and its ultimate application for greater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summary, the achievement of precise synthesis of sugar from CO2 by Chinese scientists is inspiring and has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e are proud of this accomplishment and look forward to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future, contribute even mor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国产核磁共振技术突破国外长期封锁

long阅读(775)评论(1)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

2023/7/16整理并记录一些你可能没在意的事情

long阅读(452)评论(0)

2023/7/16星期日农历五月廿九
今日信息差
1.拜登政府宣布取消80.4万名学生390亿美元学生贷款债务。政府将根据借款人的收入和家庭规模规划还款,并衡量借款人还贷能力而给予贷款减免措施。
2.多地烟草局:直系三代血脉不得应聘。打破体制内好职位”世袭制”问题的桎梏,选拔有能力、公平、廉洁的人才的有力之举。
3.南充:居民在5楼阳台养7头牛被投诉,”又臭又吵,无法忍受”,知情人:养鸡养鸭都正常,牛目前已被运走
4.连夺三金!世锦赛首个金牌日中国跳水队包揽三冠
5.湖南省卫健委代表建议允许产妇胎盘捐献给药企制成药品,湖南药监局:支持探索;中药”紫河车”是由人体胎盘加工干燥而成的一种滋补类中药
6.境外电诈女魔头”一姐”伙同家族团伙成员诈骗20多亿:已抓获231人,冻结两亿资产
7.电影《消失的她》上映21天,总票房突破33亿电影《八角笼中》上映10天,总票房破13亿
8.鄱阳湖水面面积十三天缩水超四分之一,湖面露出滩涂和绿草!
9.CBA选秀迎来首位草根球员,矣进宏让梦想照进现实
10.上海12岁男孩在内蒙古乘三角翼遇难,家属:起飞时就发生事故,涉事公司才成立数月
11.外媒:印度高级官品证实炼油商已开始使用人民币来结算部分俄罗斯进口石油。

国际科研团队绘制出人类心脏细胞图谱

long阅读(429)评论(0)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迄今最详尽、全面的人类心脏细胞图谱,涵盖心脏的8个部位、75种细胞状态。新图谱相当于一份分子水平的心脏“导游图”,可帮助深入理解心脏细胞的运作,探究心脏疾病发病机制,开发新疗法。研究团队还开发出一种运算工具,可预测药物对心脏细胞的影响,包括作用靶点和不良反应。该工具显示,心脏起博细胞会产生糖尿病药物GLP1的靶点分子,这可能是该药物会导致心跳加快的原因。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